第六节-《江山物语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二位大哥,此话怎讲?”

    “现今这假货特别的多,尤其是越靠近大同假银越多。大同的知府听闻乃是当今最得宠的和珅的亲娘舅,他在大同开了银厂与锡厂,山西的银子可假得很。我听人说山西的两大富商乌克山、郭鼎亮,他们与官府做生意时都不敢要现银,指名要银票哦。连进贡给朝廷、上缴国库的银子成色都不太好。”杨遇春这话一被挑开就特别的多。

    许维听到此话,不免心中也有点嘀咕,这该杀该剐的和珅,不晓得自己所赚的钱财中有多少是从他那边流进来的假银。

    胡庆余堂的生意在自己出京时就已全面铺开,财源可谓滚滚而来,照二杨所说来看应是遭了和珅的黑手,回京后定要仔细盘查一番。

    莫要丈八的灯台照得了别人照不到自己,白白吃了这哑巴亏。一想到和珅那奸笑的嘴脸许维的脸就黑了一大块。

    “既然二位大哥要前往兰州办事,小弟就不打扰你们了。”

    杨遇春关心地加说了句道,

    “许兄弟,你此去循化小心天气哦,那边可是多雨,你从京城而来,必不习惯这里的天气,可能会生大病。”

    “杨大哥真会说笑,这甘肃连年干旱少雨,土地颗粒无收,朝廷就因这缘故,才会恩准陕甘地区收取捐监粮,怎会连绵雨季?”许维久居京城,对邸报的了解也不浅,朝廷的动态皆有研究。

    杨遇春不屑说道,

    “许兄弟连同皇上都被这甘肃布政使王亶望给蒙骗了。”

    “此话怎讲?”许维还真不晓得这其中的猫腻。

    “让诚斋兄弟细说与你听,他还花过一笔小钱捐了个监生当呢。”

    杨芳接过话头,带着感慨的神情说道,

    “在这甘肃一亩三分地上,最有权力的且最最风光的当属那甘肃布政使王亶望,他为人可算得上是胆大妄为,敢做事,又敢蒙蔽圣听。

    甘肃这些年是干燥少雨,但也未曾至连年闹旱灾的地步,这一年十二个月,至少有四五个月有雨,可王亶望他就敢上报为一年十二月皆无雨,旱灾严重,百姓无水喝,土地干枯,百姓流离失所。”

    “这头上不是还有个陕甘总督勒尔瑾吗,他都不管?”许维疑惑不已。

    “有关甘肃闹旱之事还是勒尔瑾先向朝廷申报的,要求朝廷恩准在甘肃一带收取捐监粮,即住户捐出粮食,获得监生资格。勒尔瑾之意本想讨得老佛爷之欢心,不必动用国库,减轻国家的负担。

    当时朝中就大有人反对,阿桂、尹嘉铨、官保、永贵、朱珪等大员便持不同看法,认为此例一开,免不得被地方官利用为害百姓。

    当时的首席军机大臣于敏中,大概收受了勒尔瑾的贿赂,说服了皇上,准许开捐。以勒尔瑾的意思,应该是只想小贪一笔。

    可被王亶望知晓后,这情形又是一大变。王亶望施展银弹攻势,首先把勒尔瑾给喂饱,而后又买通各州府县的官员,把本要从监生处收取的粮食,折合成现银,收取过银两之后,皆以救灾赈济的名目冲帐,大笔的银钱皆落入王亶望之手。

    甘肃年年报大旱,年年收取捐监银,实际上这几年只偶尔有那么几月闹小旱而已,这大旱根本是子虚乌有,甘肃通省官员杜撰出来的。

    你说,这官场如此腐败,大清朝还有得救吗?”

    杨遇春听到杨芳的话后,也插口说道,

    “可不是嘛,现在当官的只想自己发财,根本没顾及到百姓的活路。这官场上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嘛,‘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’。”

    “这局势日后定然会好转的,二位杨大哥敬请放心,我敢担保一旦十五阿哥登基,绝对会扫除一切弊端,天下将万象更新。”

    “但愿如此。”杨芳、杨遇春心中只能如此想。

    以二杨刚才所说,这可是惊天第一大案,如被乾隆爷知晓,这总督、布政使乌纱丢了不说,弄不好性命都难保。

    “那皇上都没起疑心吗?”

    “有啊,甘肃的密折还是有几封呈送到御案前。可惜这朝中先有个于敏中挡着,本就少人告,现在更是没人敢告发了。”

    “怎么?”许维有点明白,但还是问了一下。

    “如今的军机大臣和珅可是个比于敏中更贪的官,有他在更没人敢告这王亶望了。”杨芳答复道。

    杨遇春更是滔滔不绝地解说开来,

    “乾隆爷也曾怀疑过,曾经调派刑部尚书袁守侗、刑部右侍郎阿扬阿齐赴甘肃调查捐粮之事。

    官场之上历来就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说,只单看那袁守侗及阿扬阿才甫出京城,而远在甘肃的王亶望就得到消息了。有这么长的时间做准备,就算是借粮供仓做假帐窜供都够了,再者说了,用银弹就能把那贪财的袁守侗给压个半死不活。

    等袁守侗回京之后,禀报给老佛爷的则是另外一番话,将实无一粒粮食的捐监粮说成‘仓粮系属实贮’,老佛爷也就信以为真了,不再深追究下去。”说到痛快处,杨遇春又大骂了当朝的几个军机大臣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