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但若我们联合起来呢?”钱嬷嬷话锋一转,“我家娘子在江南尚有几分根基,可提供稳定的资金。诸位掌柜熟悉京城门路,手握盐引和客源。我们何不抱团取暖,成立一个‘盐业同盟’?统一采买,共享仓储,协商售价。虽不能与四海商行正面抗衡,但至少可保住我等一线生机,甚至……在夹缝中求得发展。” “同盟?”一个姓王的瘦高掌柜眼睛一亮,但随即又黯淡下去,“想法是好,可……四海商行岂会坐视?官府那边……” “官府那边,自有打点。”钱嬷嬷意味深长地说,“至于四海商行,他们如今正忙着吞并江南的大盘子,只要我们不主动挑衅,暂时还顾不上我们这些小虾米。我们要做的,是趁此机会,悄悄壮大。等他们回过神来,我们已非吴下阿蒙。” 这番话,既有诱惑,又分析了利害,说得几位盐商心动不已。他们低声商议片刻,最终,那位王掌柜代表众人开口:“苏娘子高义!若真能如此,我等愿附骥尾!只是这同盟章程,利益划分……” “细节可慢慢商议。”屏风后,栗晓燕终于开口,声音经过刻意改变,带着一丝江南口音的软糯,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沉稳,“首要之事,是订立盟约,互守秘密,一致对外。” 第一次秘密会晤,达成了初步意向。一个松散的反宇文氏盐业同盟,在无人察觉的角落,悄然诞生了。虽然力量微弱,但这是一个开始。栗晓燕通过这个同盟,不仅能整合资源,获取更稳定的财源,更能编织一张覆盖中下层盐商的情报网。 就在栗晓燕暗中布局盐业同盟的同时,另一条意想不到的线,悄然浮现。 这日,钱嬷嬷带来一个消息:四海商行似乎对城西一处新发现的、品质极佳的岩盐矿产生了浓厚兴趣,正在暗中运作,企图以极低的价格从工部手中拿到开采权。 岩盐矿?栗晓燕心中一动。这个时代的盐,主要来自海盐、池盐和井盐,岩盐开采较少,工艺也相对复杂。但如果能掌握优质的岩盐矿,就意味着摆脱了对沿海盐场的依赖,意义重大。 “想办法查清楚那个矿的具体位置和储量。”栗晓燕吩咐道,“另外,工部负责此事的官员是谁?背景如何?” 几天后,信息汇总过来。岩盐矿位于京西山麓,储量颇丰,但开采难度较大。工部负责此事的是个叫李贽的员外郎,官职不高,但据说为人耿直,不擅钻营,因此在工部并不得志。四海商行的人已经找过他几次,威逼利诱,但李贽似乎并未松口。 “李贽……”栗晓燕沉吟着。一个不得志、有原则的技术官员……这或许是个机会。 她让钱嬷嬷设法弄来了李贽关于那处岩盐矿的勘察报告副本(这花了不小的代价)。报告写得十分详尽,指出了矿藏的优点和开采的技术难点,建议采用“坑道掘进,水溶提纯”的新法,但苦于朝廷拨款不足,且缺乏精通此道的工匠。 栗晓燕仔细阅读着报告,眼中渐渐放出光来。李贽提出的“水溶提纯”法,虽然原始,但思路是对的!而她来自现代的知识库中,恰好有关于岩盐开采和提纯的更先进、更高效的方法!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脑中形成。她不能直接去争夺开采权,那等于直接向宇文擎宣战。但她可以……“帮助”李贽。 她让手下一位精通文墨的暗卫,模仿游方学者的口吻,写了一封匿名信,信中“偶然”提及了某种改良的“钻井注水溶盐法”,并附上简单的原理示意图,指出此法可大幅降低开采成本和难度。信中没有署名,只说是“偶得古籍,不忍明珠蒙尘,特献于有识之士”。 这封信,通过隐秘渠道,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李贽的书案上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