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楼小说 - 历史小说 - 唐朝好地主在线阅读 - 第682章 去安南抢粮啊

第682章 去安南抢粮啊

        虽然天旱的厉害,可秋天的时候,大家还是怀着希望把种子种下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希望是好的,现实却是残酷的。到了十月,地里的庄稼基本上都死的差不多少了,只剩下极少数靠着浇水活下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并不是所有地都能浇水,许多少小河都早干涸了,湖泊也干涸了,原来边上的水浇地也全是能伸进水的裂缝。许多地里打的水井,也都干枯了。现在能浇上水的,多是一些本来地势较低的地方,水井还有些水可打。

        再抗旱的庄稼,也不能没有水。

        看着庄稼苗一点点的枯萎,上到皇帝下到百姓,心里都很慌。今年秋已经歉收了,明年夏再绝收,一连两季没有收成,这日子怎么熬?

        冬天才刚刚到来,可大家却已经感觉到今年冬天格外的寒冷,冷的彻骨。

        李世民再次举行了祈雨仪式,可折腾了七天,天天坐在祈雨台上,一坐一整天,最终也没祈下半滴雨来。

        百姓更加惶恐不安,到处都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言。

        李世民瘦了许多,带着万分无奈,向天下臣民下达了罪已诏。

        雨求了,罪已诏下了,但这些只是做给天下百姓们看的,依然没有半点用处,天继续旱着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可怕的还在于,天冷了,蝗虫没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蝗虫没了,本来是好消息,可现在对于朝廷来说,这并不算是一个好消息。在这个秋天,中原关中山南各地到处都在捕蝗,有的州一个秋天捕到了数十万上百万石的蝗虫,这些蝗虫被拿去磨成粉,成为救济粮的重要材料。

        朝廷今年弄出来的几千万石救济粮,蝗虫在其中占了很大一部份,这种可怕的东西,成了救命的东西。

        但现在,天冷了,蝗虫居然越来越少了,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捕不到什么蝗虫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蝗虫被吃光了?

        李世民特意请了李超这个蝗虫专家去询问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蝗虫哪去了?”李世民问,以前闻蝗虫而惊惧,现在他这个皇帝却在找蝗虫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难道蝗虫真的都被吃光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蝗虫当然不会这么容易的被吃光,但蝗虫的寿命并不长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,蝗虫的一生有三个虫态,即卵、若虫和成虫。卵生活在土壤里,不能活动。而若虫又分五个龄期,也就是说要脱五次皮。脱皮前后一般不取食或取食很少,若虫能走能跳却不能飞,也不能交配繁殖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等脱过五次皮之后,他们就成了成虫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蝗虫从卵出生,到成蝗交配繁殖,总共才需要一月左右,一只成熟龄蝗一生能产卵两百粒以上,最多能达到一千粒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世民还是头次听到蝗虫如此具体的资料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那蝗虫的寿命有多少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蝗虫的寿命一般为两到三个月左右,最多不会超过六个月。在我们中原地区,蝗虫一般是一年两代,但如果在岭南等地,能够一年三代。在更南的海南岛等地甚至能一年四代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因此蝗虫也习称百日虫!”

        李世民自己算算时间,今年各地的蝗灾似乎也确实差不多百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蝗虫每年夏秋为繁殖季节,交尾之后把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三寸深的土中。只要气候适宜,虫卵只要半个月到二十天左右就能孵化。经过一个月,五次蜕皮后变为成虫。成虫能生活百日左右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年能有两代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天气冷,蝗虫卵不会孵化,他们会和蚕卵一样,待明年天暖之后才会孵化。

        秋天过去了,秋蝗也差不多百日命尽。就算没被捕到的,也寿命尽,自己死亡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也正是如今蝗虫大量减少的原因所在,今年秋各地的蝗灾都是地方型,没有形成席卷各地的大型蝗虫迁徙群,一来跟气候有关,二来也利益于朝廷今年各地推行的大规模捕蝗行动。

        李世民本来都已经适应蝗虫变成粮食了,现在蝗虫突然说没就没了,他有些愁怅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没有了蝗虫,我们这救济粮缺口就更大了,文远,你说,拿什么来代替没了蝗虫后的缺口?”

        蝗虫做粮食确实是不错的,起码蝗虫之前那是捕之不绝,又不用自己饲养什么的,天天田里点火堆,然后拼命的捕就行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数量既多,还有营养。比起养猪养鸡捕鱼打猎,可是轻松多了。各地干旱,猪也没猪草没菜可吃啊。马上要到冬季,养鸡鸭也要困难的多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,如今之际,只能让未受灾的江南、岭南、巴蜀等地加紧向中原灾区转运粮食,其二,灾区也得加强自力更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怎么个自力更生法?灾区现在赤地千里,青草都看不到了,野菜都挖光了。现在连蝗虫都没了,如何自力更生啊。”李世民长叹。

        今年受灾的地方实在太多,形成了巨大的灾区,所需要的粮食太多,各地筹集粮食困难,二来运输更加艰难。

        把灾民迁出去,也是有限,不可能把灾区的人全迁走。此次受灾的可是大唐最精华的地区,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挖野菜、捕鱼、打猎,把一切能吃的都收集起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李超也没有太多的办法。

        眼看着过冬了,这个冬天会很艰难,可李超能想到的办法也都想过了,现在能提出的,也就是组织百姓去挖野菜、捕鱼打猎,然后等着各地的救济粮运过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只能如此了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还可以向有粮的地主们再和买一点,但这个得谨慎,如今不少豪强地主们都情绪不满,再和买粮食,可能引发更大的不满情绪,我认为应当先等等,起码得让局势控制更好些再说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现在只能做更坏的打算,减少救济粮定量,老人妇孺,定量标准降低些,那些参加以工代赈的青壮,可先维持原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到这个地步了吗?”李世民无奈的靠到椅上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,现在天气转凉,捕鱼打猎,较易保存,算是个好消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最终商讨的结果,还只能是如此。朝廷办些募捐会,让各地的豪强富户们捐粮,朝廷可以给他们的先人追赠追封,甚至给这些捐粮较多的富户们授勋。

        暂时不再强行和买。

        李超做为宰相,表示愿意再向朝廷捐献一万石粮。

        河北河南淮南等靠海的地方,官府多组织些百姓下山捕鱼。靠江靠湖的地方,也是一样,能捕多少鱼就捕多少。

        靠水吃水,靠山就吃山。

        如山南这样的地方,江河边上就去捕鱼,山脚下的就去捕猎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些妇女孩童,也要去弄野菜挖葛根等,总之尽量想办法。

        赶山也是捕猎的一种方式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一种比较简单但却也挺有效的方式,以往山下的百姓,到了秋天的时候,往往就会组织赶山。

        赶山,其实就是一种大型的围猎。

        需要很多的人手,大量的人,带着狗,围起一片山,然后不停的喊叫敲打,把猎物赶出来,然后包围猎杀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方式,多是猎野猪。秋天的时候,往往野猪很多也很肥,经常会祸害庄稼,于是大家联合起来,赶山围猎。

        既去除祸害,当然也收获肥美猎物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李超也让各地围猎赶山,各地的军府的府兵们也被组织起来,进深山围猎,这等于把今年的军事训练项目,改成了围猎。既不落下训练,同时还能收获些猎物。

        李世民这段时间过的很不顺,他打算也亲自带着禁军去围猎一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去武当山围猎!”

        皇家围猎,以前更多的是一种活动,甚至变成一种游玩。不过李世民这次可没有什么游玩之心,他真的是打算亲自上阵去弄些猎物增加点粮食,起个带头表率作用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李承乾对于去打猎很有兴趣。

        皇帝在鱼梁洲上的,给他建了一座东宫。宫城不大也不奢华,可却困住了他。天天在父皇和母后还有一群弟弟妹妹面前,扮演一个聪明睿智还稳重的太子,这让他很不开心。还是在李超这边,生活的最轻松,不用老是戴个面具,李超也不会时刻盯着他的不足之处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老师,我以前听你说岭南之南,安南是一个富裕之地,那里有肥美的河口平原三角洲,占城稻一年三熟。而且安南以南,那里是一片相当于中原那么大的地方,气候湿润,当地人随便洒把种子,都不用怎么耕作,都能收获累累粮食,那里的人从来不悉吃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承乾说到这里的时候,眼里放着光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老师,咱们何必去山里打猎,咱们直接带着军队去打安南,去打林邑啊,咱们直接抢他们的粮食,然后运回来多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正校着弓的李超听了不由的扑哧一笑。

        太子的想法倒是挺别出心裁的,甚至说这小子很敢想。

        居然想着去抢别人,很有开拓进取心啊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太子,你知道安南离此有多遥远吗?你知道要从安南运一船粮回来得多困难吗?你知道为何岭南要叫做岭南吗?南方虽大,但开发很少,路远且难,不比北方这么水陆交通发达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老师,直接走海上啊,安南不是靠海吗?大海上多平坦啊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哼,大海平坦?大海最是凶险,走海上,得依靠信风,得有熟悉的水手和良好的海船,缺一不可,还得有好运气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如今可是唐初,别说岭南没开发,就是湖广都还相当蛮荒。只有长江以北地区,才是水陆交通网纵横,南方,尤其是岭南,那真的是道路艰难,甚至不比蜀道好走。至于要去安南抢粮,这不说抢不抢的到,就是抢的到,也很难运回来啊。

        走海上?

        现在海上商路可不繁荣,哪来那么多的海船和水手?等把船造好,黄花菜都凉了!(未完待续。)